他感动全网,打脸来了?_每日消息

来源:视觉志 2023-04-26 23:15:23

郑州的一间厨房,最近被卷入漩涡中心。

这是一间抗癌共享厨房,开在肿瘤医院旁边,癌症病人的家属,在这里花5块钱就能为患者亲手做一顿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老板在网上发视频求助,说自己经营了九年,实在是遇到了太多的困难,如今可能无法再坚持这项公益事业。

一时之间,社会各界纷纷捐助,有人捐了2000斤大米,有人捐了10万块钱,共享厨房的门口堆满了各地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。

在大家的帮助下,老板宣布抗癌共享厨房将继续营业。

但就在大家以为事情皆大欢喜的时候,事情却转向另一个方向。

郑州本地的网友提出质疑,表示老板并没有他描述的那么惨。

根据墙上的菜单,5元只是最基础的加工费,做一道砂锅煲汤价格高到15元,食材还需要自带或者在他那里买。

菜单右下方还写着“附加服务费”,使用破壁机的话,费用为3元,加热米饭也需3元。

一些网友紧跟着爆料,称这件共享厨房的物价很高,老板的态度也不好。

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,一个大爷站在共享厨房店门口向路人呼喊:“他是搞钱的!”

一石激起千层浪,层层爆料之后,相关部门马上成立了调查组,对老板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。

图源:央视新闻

事情的全貌尚未水落石出,郑州抗癌共享厨房究竟是公益还是生意尚未可知,但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,仍有人真的在奉献爱心。

他们对抗癌共享厨房倾注了十二分的心血,用善意感染了无数人。

善心

癌症,早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

2019年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,中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约392.9万例,死亡约233.8万例,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,每分钟就有7.5人确诊。

每一个癌症病人,都可能面临着极为剧烈的痛苦。

伴随着病痛,可能产生或者加重许多躯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厌食、疲倦、腹泻、便秘等。

甚至有病人说: “最痛最痛的时候,觉得死亡都是一种奢侈。”

无论再怎么痛苦,所有癌症病人,都有一件绕不过去的事——吃饭。

“如果一个人上午确诊癌症,中午他会做什么?”

纪录片《人生第一次》给出的答案是:吃饭。

但是对于癌症病人来说,吃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饭菜,还是亲人亲手做的饭菜。

一方面,病人虚弱的身体并不足以消化辛辣油腻的菜,另一方面,能吃到亲人亲手做的饭,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。

这种需求,催生出了抗癌厨房。

南昌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,原本只是一对经营早餐摊的普通夫妇,每天卖卖油条和粥,生活过得忙碌而平凡。

小店开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,生意还算红火,直到一对夫妻的出现,改变了他们的生活。

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来到他们的早点摊前,小心翼翼地问他们:“可不可以借个灶台做饭?”

原来他们的孩子身患骨癌,刚刚截肢,吵着要吃妈妈做的饭,他们问了好几家饭店,都被拒绝了。

万佐成看孩子可怜,没多想就满口答应:“你们天天炒都可以,我不收钱。”

没多久,这里可以借炉火的消息在病友圈传开,来炒菜的人越来越多,久而久之,这里成了病友们都知道的“抗癌厨房”。

很快,早餐店的6个炉子不够用了,做饭还需要排队。

为了方便大家,万佐成索性添置了10个炉灶。

病友们每天都来炒菜,心里实在过意不去,强烈要求老万夫妇收一点费。

为了让大家心安,老万夫妇决定象征性地收五毛钱,但那并不足以弥补水费电费煤气费等成本。

共享厨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,要靠老万夫妇别处的生意来填补。

十几年后,水电和物价飞涨,他们才涨价到炒菜1元钱,煲汤2.5元,勉强维持收支平衡。

这便是“南昌一元抗癌厨房”的缘起,也是善意迸发的起点。

有饭吃才是家

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抗癌厨房早已颇具规模。

在狭窄的巷子里,一字排开20多个小煤炉,多的时候,有五六十个人同时洗菜做饭。

为了经营好这一方癌症病人的避风港,老万夫妇付出了太多。

2019年,他们停掉一直在做的油条批发生意,一心一意围着抗癌共享厨房转。

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万佐成夫妇每天从早上四点忙碌到晚上十点,一天都没有休息过。

在除夕夜,子女接他们吃年夜饭,吃了一个小时,夫妇俩就着急忙慌地往共享厨房赶。

这里有火,有电线,有高压锅,没有他们在现场看着,太容易出现安全问题。

后来,他们入选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,本是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的大好事,但他们放弃了到现场领奖。

还是那个理由:放心不下。

子女们不理解,在他们看来,老两口做个早餐生意轻轻松松,只用忙活半天,下午可以休息,一天赚个几百块钱,称得上是晚年幸福,何必这么奔波操劳?

而且跟癌症病人混在一起,难免沾染他们身上的“死气”。

而老万夫妇,却不在乎这些。

有人要给他们发红包,老万从来不收,都是要他们转给患者,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。

钱对他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,他们只想给这些癌症病人一个家。

就像他们俩人一直在念叨着的那句话: “有饭吃就是家,没有饭吃就不是家。”

家属们不敢对病人展现的崩溃,都在切菜和炒菜时不经意地流露。

夫妻俩总会耐心地安慰他们:“不要想那么多,先吃好这顿再说。”

这条小巷子内,病人来来去去,但都对老万夫妇心存感激。

有一位癌症病人,已经被医生判了“死刑”,在临走之前都要拖着病体,来到共享厨房感谢老万夫妇的照顾与关心。

每年,有一万多人走进这件共享厨房,他们怀揣着对生的渴望,来这里经受放疗和化疗。

离开时,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属会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,邀请万佐成夫妇俩日后到他们家做客,那些笔迹密密麻麻,许多早已因时间模糊。

其中大多数人,早已作别这个世界。
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30%,或者更低。最近10年才稳步增长,2019年来到40%。

但在临走前,他们在这里感受过老万夫妇与病友提供的善意,灵魂也算是得到抚慰。

为了共享厨房,老万夫妇全年无休和整日面临生离死别,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辛劳。

但当主持人问起老万,这事还能坚持多久时,他说: “坚持到倒下去为止,无能为力为止。只要我有力量,我就帮他们。”

食物的意义

在共享厨房,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的材料,更蕴含着生死之间的密码。

来给病人做饭的家属,突然把清淡的菜换成了大鱼大肉,或者做饭时将饭菜捣得稀烂,或许是个不好的迹象。

聚集在共享厨房的多是江西人,无辣不欢,他们为癌症病人做的饭菜,却需要竭力收敛放辣的冲动。

但如果有人突然往锅里放了一大把辣椒,那可能是离世前最后的放纵。

毕竟,在生命进入倒计时时,一顿可口的饭菜,就是对人心最大的抚慰。

这就是食物不可思议的治愈作用。

有时,食物治愈的不只是这些癌症病人,还有千千万万的底层人民。

对于在红尘之中打滚的人来说,没有什么比一餐饱饭更加重要。

工地上的工人每日与钢筋水泥为伴,顶着烈日或寒风,干着繁重的体力活,赚来的每一分钱可能都沾着斑斑血汗。

外卖小哥每日风里来雨里去,在一个又一个即将超时的订单之间辗转,有时只能在等餐的间隙啃两口面包。

正因为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,才会在最重要的吃饭一事上一省再省。

营养均衡,又价格低廉的食物,才能抚慰他们的身心。

这世界上,总有人看到他们的需求,愿意向他们伸出援手。

工地开在工地旁边的水饺摊,每份只收8元,还不限量,工友们吃饱为止。

朴实的工友们不会表达,只会把感激之情融入到朴实的笑容之中。

此外还有三荤三素的工地盒饭,只卖10块钱,十几年没涨过价。

只是为了让大家吃饱,吃得有营养。

从共享厨房到工地盒饭,一份份低价食物,都缠绕着浓浓的善意。

但是,一边是底层人民对食物的渴求与珍视,另一边却有人对食物进行肆意浪费。

为了显示豪气,或是仅仅是因为懒惰,大批食物被丢进了垃圾桶。

根据《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》显示的数据,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%,学生盒饭有1/3被扔掉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每人103克.

中科院一项报告显示,从2013年到2015年我们的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在1700万吨到1800万吨之间,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。

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“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。

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一菜难求。

很多人加了七八个群,定了十几个闹钟,用了好几个APP,只为了抢几根黄瓜。

有人甚至自己在阳台上种起了菜。

但就在全国各地看到上海人民的生活不易,支援来最需要的食物时,却有网红把菜毫不犹豫地丢进了垃圾桶。

因为“傲娇”,她践踏的不只是全国人民的一份心意,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餐饱饭。

有人说:“食物的意义,就是生活的意义。”

每一份食物都代表生的希望,更是人与人之间善意的呈现。

浪费食物,就是在抹灭这份希望,挥霍这份善意。

点个 「在看」 ,愿每一份食物都能够被珍惜。

参考资料:

1. 纪录片《人生第一次》 2. 《烟火人间》 面对面 3. 《1元“抗癌厨房”墙上写满数字,每个都有故事》 人民日报 4. 《如果生命只剩一个月,能够怎么吃》 南风窗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99新科技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